赵建国
一心为公,廉洁不私,这是德行的支撑,更是才能的保障。贤吏所以为贤,与其说是其兼具德行与才能,更不如说是其廉洁不私。廉洁不私,才能廉明不惑,进而廉政不污。
“贤”字自诞生起就与廉相伴相随,儒墨道三家对此有惊人的共识。孔子论贤人时指出,“富则天下无宛财,施则天下不病贫”,意思说贤人如果富裕,世间的财富就不会聚在一起,因为贤人会惠施百姓,天下不会再有病贫之人;墨子回答“为贤之道将奈何”的疑问时说,“有力者疾以助人,有财者勉以分人,有道者劝以教人”,这样才使“饥者得食,寒者得衣,乱者得治”;庄子在《徐无鬼》中则直接阐明“以财分人之谓贤”。由此可知,贤者本廉,廉是贤的本来之义。
廉也是贤的必有之义。贤者上对朝廷,下临百姓,内接良法,外呈善治,必须廉洁自律,公私分明。我们对“贤”推崇备至,常常将“圣”“贤”相提并论。圣主贤臣,以天下为己任,是临民理政、经邦治国的最佳搭配。古人极其重视“贤”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,《论语》提到“贤”字25次,《孟子》更是多达72次。一方面,通过推举、选拔等途径,让这些洁身自好、大公无私的贤人掌管权力,主政一方,处理集体事务,“程功积事,推贤而进达之”,使“野无遗贤”,保“万邦咸宁”;另一方面,要尊重贤人,“义者,宜也,尊贤为大”;要学习贤人,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,在全社会形成重贤、爱贤、举贤、用贤鲜明的价值导向。
我们还常常将“贤”“能”连用,不过,能强调的是其实践层面上作用于客观对象的技能、能力、才能,贤则更多强调主观道德层面上的修养修为。《尚书》提出“建官惟贤,位事惟能”“任贤勿贰,去邪勿疑”,明确将贤与邪对立,亮明贤主能副、贤上能下、贤先能后的观点,这是对尧、舜、禹、夏、商、周时代国家治理的经验总结,也是对后来者的谆谆告诫。《周礼》考评官吏有六大准则,“廉善、廉能、廉敬、廉正、廉法、廉辨”,这与“贤”字重德行、有才能的内涵正相吻合。这六条,无论是不是善于工作,有没有能力,也无论是不是敬业,品行端不端正,或者有没有遵守法纪,能不能辨明是非,都无一例外,将“廉”字放在首位,“举其要兮,廉一贯之”。
廉最早指房屋的侧边,后来延用到人,指“正直,刚直,品行方正”,再后来引申到政治领域,指正直不贪,不掩饰、不庇护缺点和过错。这一品质看起来只关系个人的私心私利私欲,只涉及经济层面,只是个人小节无足挂齿,然而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,如果不加以克制遏制,公共事务公共权力必然会用于一己之私,长期以往,任其泛滥,必然会影响社会风气,影响治理成效,甚至影响国家安危。“廉者,政之本也,民之惠也;贪者,政之腐也,民之贼也。”这是历任齐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朝,辅政长达50余年的晏子发出的肺腑之言,他“以节俭力行重于齐。既相齐,食不重肉,妾不衣帛”。功废于贪,行成于廉,莫过于此。
廉者贤之本,贤者廉为首。对任何一位从政者而言,廉的信念不能时有时无,廉的观念也不能时强时弱,廉的概念更不能时多时少,而是应当伴随始终,砥砺前行。
来源:廉线江苏